文學遊藝場系列對談1/文學場內的界外玩法
【聯副文學遊藝場二周年系列1:電紙筆談】
文學場內的界外玩法——楊小濱與楊宗翰對談數位世代新文學
‧主辦單位:聯合副刊
‧筆談主持人:林德俊
‧對談人:
楊小濱(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耶魯大學博士)
楊宗翰(秀威資訊叢書總編輯,東吳大學講師)
《聯副》自2008年十月起開辦遊戲性格濃厚的網路徵稿,以十分陽春之機制(部落格貼文),在無高額獎金為誘因下,每期徵稿竟動輒吸引上千人次投稿,掀起風潮,不少潛伏網海的優秀書寫者浮出水面。《聯副》特邀請詩人暨後現代詩學家楊小濱和台灣新世代書寫觀察家楊宗翰透過e-mail進行電紙筆談,觀察近十年來新世代創作及網路書寫的變貌。
■聯副文學遊藝場:http://blog.udn.com/lianfuplay
■以下為精采節錄,完整版內容請見:http://blog.udn.com/lianfuplay/4609362
Q1 狂歡異托邦VS.豬哥亮電視版
林德俊:波赫士曾在一場名為「詩之謎」的演講中,提到關於詩的兩個關鍵詞「熱情」和「愉悅」,對我而言,那是詩乃至於文學的初衷,也是終極目的。作為聯副文學遊藝場的企畫、執行者之一,我也是這麼理解聯副文學遊藝場的,它已成為一個匯聚熱情和愉悅的空間。
文學遊藝場已運轉兩年,陸續推出龍頭鳳尾詩、隱題藏頭詩、標語詩歌(詩歌帶著水族箱去旅行)、復仇小說結局競寫、車票詩大行動、十字小說、文案詩歌、武俠小小說結局競寫、便利貼告白詩、遇見百分之百的街貓等多項徵稿,文類涵蓋詩、散文、小說及其綜合(例如「十字小說」被認為相當接近詩),活動領地則從線上到紙本雙軌進行,有時還擴張到實體展場。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您會如何描述這個活動平台、徵稿機制,它到底是個什麼「場」?
楊小濱:我不得不用三組比較學院化的概念來描述它。其一是傅柯所稱的「異托邦」(heterotopia),相對於烏托邦(utopia)而言,「異托邦」是多面向的,是各種場域的混雜和拼貼。其二是李歐塔所稱的「爭訟」式「遊戲」,強調的是不同的遊戲規則,還有平等競技的觀念。其三是巴赫汀的「對話」、「狂歡」與「眾聲喧譁」,傳媒與讀者產生了對話,並且形成某種狂歡的特性,而形色各異的遊戲規則引發了眾聲喧譁的參與效果。
楊宗翰:請容許我用毫不學院化的概念來描述──它,就是個新的秀場!早年的秀場天王豬哥亮,在高雄「藍寶石大歌廳」主持的節目風靡全台,《豬哥亮歌廳秀》錄影帶更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去年他復出主持無線台綜藝節目,一度黯淡的歌廳秀文化經過電視包裝,不但重新進入你我的日常生活,也開始擄獲年輕人的目光。如果說老牌、紙本的《聯合副刊》是昔日群星匯聚的大歌廳,僅僅兩歲、數位電紙的文學遊藝場就是網路時代的新秀場。「熱情」和「愉悅」,不也是秀場應該具備的元素?
Q2 當代文學中 無可迴避的表演性
林德俊:場域的混雜,其嘗試涵蓋了文類之間的跨界、平台(紙本、網路、實體)之間的跨界;「不同的遊戲規則」意味著,規則也可以是創作的一環,文學徵獎到了網路世界,雖然甩不掉守門人的汰選機制,但規則變得靈活,當寫作貼近了一種遊戲活動,只要遊戲規則本身夠創意、夠魅人,誘發的「狂歡」或「眾聲喧譁」效果便會相應的「夠看」。另一方面,或許正因優勝作品稿酬不高(相較於獎金豐厚的傳統文學獎),反而讓投稿者能純粹的樂在其中,開出活潑的創作花朵。
若我們把文學遊藝場視為「網路時代新秀場」之一個局部,在華文文學圈裡,是否還存在著(過)其他值得關注的「場」?以及,據兩位觀察,網路世代的文學創作發展至今,是否已能歸納出鮮明的走向或特質?
楊小濱:華文詩壇,無論在台灣還是中國大陸,永遠都充滿著形形色色的詩人社群,形成了面貌各異的微觀文學場域。以大陸而言,今年五月來訪台灣的,以「劉麗安詩歌獎」評委為核心的詩人群體或多或少代表了大陸新詩「秀場」的某種「正劇」形態,儘管在「正劇」的細部有著各類誘人的特技表演。台灣詩壇目前較有活力的微觀文學場域如玩詩合作社、風球詩社等,至於走向,應該說是代表了新世代文化試圖解放甚至解構傳統文學的努力。我目前應邀主編的《現在詩》則是從《現代詩》蛻變而來的另一個重要的文學「場」,冀望以各類文化僭越的方式來取代傳統的文學表達。如果說有一個鮮明的趨向,那就是不斷改變文學表現形式、媒介、傳播等物質形態,不斷打破原有的遊戲規則,創立新的(哪怕是臨時的)規則。
楊宗翰:「秀」場也好,「玩」詩也罷,其實都說明了這是當代文學中無可迴避的「表演性」。表演需要舞台,但誰才能提供舞台呢?當然是傳媒——報紙副刊、網路平台、空中廣播、電視節目……皆屬其中一環。台灣當代文學與傳播媒體間的複雜關係,從來就沒有被認真檢視過。作家代言廣告或主持節目也算是另類的「秀」與「玩」,其中表演性與文學性的struggle就很有意思,我認為這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場」。至於台灣的網路世代,我的觀察是:歸納「網路世代的文學」特質不難,難在如何定義「文學上的網路世代」。生理年齡上的「老人家」,有時居然比「青少年」還會玩、能玩、敢玩!善用多媒體的詩人蘇紹連、白靈都是很好的例子。在網際空間,生理年齡的差距並非無法抹平:才三十歲的英國艾略特年度詩獎得主Jen Hadfield,被稱為Facebook詩人;年近六十的布克獎得主Ben Okri,不也選擇在Twitter上每天發表一行詩?
Q3 創造新規則的勇氣和價值觀
林德俊:聯副文學遊藝場對文學場域(創、讀、編、評者、文化圈等),是否起到了什麼明確的作用?
楊小濱:其作用,應當說也是拓展了這樣一種多樣化、異質化的文學(甚至文化)表現空間,極大限度地示範了對於文化生活多元形態的追求樣式,也就是在各自不同的遊戲規則內如何取得最佳博弈成績的文化表達方式。它對文學場域的各類角色提出了各種挑戰。但它最主要的功能恰恰不在於建立某種語言規則,而在於通過規則的不斷更新變換,播撒文學和文化場域多元化的觀念,促使更多新的規則的出現,如果說它建立了什麼,那它所建立的是一種創造新規則的勇氣和價值觀。用通俗的話說,你有你的玩法,我也可以有我的玩法,玩法是無窮的。
楊宗翰:台灣的報業與副刊都面臨著「不得不變,不變必滅」的嚴重危機,故聯合報系成立了聯合線上UDN.COM,《聯合副刊》則催生文學遊藝場。我認為文學遊藝場和玩詩合作社的命名,都只是障眼法——在「遊」「玩」之間,策畫人潛藏著更遠大的志向。對傳統文學人或《聯副》老讀者來說,副刊的樣貌應為「以有限字數與版面,呈現選擇後的精華」。像文學遊藝場這種駐站作家起個頭,成千成百的貼文回應,恐怕都會被譏諷是網路蝗蟲過境,踐踏了美好的文藝園地。但為何非「有限」不可?如果報紙上的副刊採取減法機制,電紙化的文學遊藝場就是加法。加法本無罪,只是多數人還不習慣。遊藝場目前才兩歲,看久自然就習慣了。
Q4 副刊文章 金馬獎和金驢獎
林德俊:兩位從文學遊藝場的「場」內談到了「場」外,指出了更多不同「文學場」的現存樣貌及可能發展。最後,我想將發問權交給您們,有請各自提出一個問題問對方(或讀者)。
楊小濱:如果由你來設計一次文學遊藝場,你打算怎麼「秀」?
楊宗翰:現在的遊戲規則是:副刊與每期「駐站作家」評選出多篇優勝作品刊出。不難猜想其中的潛規則:傳統紙媒副刊面對網路原生創作,說到底還真像古代皇帝選妃——有幸陪宴陪寢,就得感天謝地,(我紙媒就算百病纏身,僅憑昔日光榮傳統,還是比你網媒高上不止一級?)文學遊藝場若交給我玩,一定會想方設法號召電紙時代的新讀者,辦場大鳴大放的「副刊文章金馬獎」——當然也同時要辦「金驢獎」才有趣。
楊宗翰:若你明天就要接手一家有影響力文學副刊的編務,會如何規畫?做出什麼改變來面對電紙時代?
楊小濱:既然是假設,我所要完成的也就必須是不可能的任務,以證明我絕無可能被委以如此的重任。所以,假設要我主編副刊,首要條件是在我上任第一天,該報的所有版面,從頭版到廣告版,都必須是副刊——所有文字都必須用詩體寫成。當然,我也會報答這樣的厚愛,在第二天把頭版的內容照搬到副刊的版面,有立法院高潮迭起的短劇,弊案的懸疑小說,分行的競選口號詩……第三天,副刊將會空無一字,特殊處理過的頁面只有讀者親自用筆往上寫的時候才會漸漸顯示字跡……不過,最宏大的目標無疑是,每天的頭版都是副刊!
文學遊藝場系列對談2/媒介改變,內容就會改變?
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過去,網路文學已成為文化生活場域習以為常的名詞,不再是前衛書寫的標籤。主辦單位特邀請台灣文學傳播學專家向陽和後現代詩理論專家孟樊對談,從聯副文學遊藝場談起,觀察、批判,精采剖析,提出遠景。
曾經,有那樣的時代,書寫是幾張稿紙、幾本筆記本,加上一支筆,也許還有橡皮擦跟修正液,或是現在幾乎消失的打字機。曾經,在那樣的時代,文章發表要印刷出來了才算數,而且是透過報紙、雜誌,或是集結成書等途徑。每天都有人投稿,每天也都有人被退稿,固定的紙本版面只能容納有限的篇幅,自然必須經過編輯審查,判斷優劣、性質,選擇刊出。
現在,上述這些事情仍在進行,但不再是唯一。網路的普及和網站的多元,讓文藝創作有了另一種「公開展示」的方式,不必透過審查者,只要幾個按鍵,誰的作品都可以讓全世界閱讀,而作品好壞則自在人心了。此外,藉由多媒體的特點來搞文學創作,則又是另一種新的嘗試與可能,讓文學創作不再只是「白紙黑字」。
然而,網路文學讓新世代(或舊世代但喜愛使用網路)的創作者振奮,卻也讓傳統文學家感到絲絲焦慮,當趨勢成為必然,無論喜不喜歡網路與文學的結合,也沒辦法無視此一現象。究竟網路文學有什麼樣的魅力與迷思?它與紙本文學有何異同?為什麼有些人會因此而焦慮或是欣喜?有些人則根本不覺得它是個問題?究竟,什麼是網路文學?
「跨界」看另一方世界
擁有自己的「臉書」,也常出沒一些網站的向陽,雖然年過五十,但是使用網路的心態倒是跟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沒什麼距離。據他觀察,1990年代後興起了新的文學傳播現象,就是所謂的網路文學。網路興起改變了報紙(副刊)的生態與生存,因為網路可讓文學創作在新的媒介上尋求新的可能,像是聯副文學遊藝場,每期徵稿,動輒吸引上千人次投稿,這幾乎沒有「守門人」的投稿方式,似乎受到不少人喜愛。而部落格的出現,也提供了使用者在網路上方便的貼文方式,向陽曾在〈書寫新部落──台灣作家的部落格書寫模式〉一文中指出,也許在部落格上因為貼文方便,使得作家書寫貼文變得比較不那麼謹慎,以及作家在網路文本和紙面文本所呈現的東西大不相同,例如張大春在傳統文本上是寫小說,但在部落格上則發表古典詩以及生活雜文。向陽強調:「媒介改變,內容就會改變。」
同樣年過五十,但比向陽小了幾歲的孟樊,則對網路文學提出疑問。他首先以後現代文化現象來探討,指出網路文學在文章╱文本的呈現有三種性質:一是具有「同時性」,亦即同時可在網頁跟紙本看到同一篇作品發表。其二是「跨領域、跨文類性」,在網路上的貼文常可見到現代詩寫得像小說或小說寫得像詩等等,模糊了傳統文本分類的作品。第三點則是網路文學的「遊戲性」,例如聯副文學遊藝場「龍頭鳳尾詩」的徵稿。
雖然聯副文學遊藝場利用網路吸引了許多人參與和投稿,但依據孟樊的觀察,從九○年代後,傳統報紙副刊的年輕讀者正逐漸流失,他不確定報紙副刊透過網路吸引了年輕讀者,但老一輩的讀者能不能接受副刊不若以往嚴肅以及網路化?甚至,更糟的狀況是搶不到新讀者,又失去了老讀者?
針對此疑慮,《聯副》主任宇文正說明,文學遊藝場另有一片天空,它可視為紙本副刊的立體化,吸納的容量無限大,例如「十字小說」徵文收件竟高達八千多篇,但最後登在副刊版面上的卻不過十則而已。編輯心中的理想狀態是,這兩邊的讀者/作者,都能藉此活動,「跨界」看一下另外一方的世界。
隨著網路興盛,作家誕生的機制也在變化中。從前要被認可為「作家」,多半得在報紙副刊受到主編青睞、常有作品發表,否則要將作品集結出版成書,不是那麼容易。以此對照「網路文學作家」,向陽稱傳統上要成為作家是一種菁英式的要求,而現在的網路作家只要打字速度夠快、常更新頁面、在網路上常發表,有世俗性的回饋(如:推、讚、引用、留言回應)即可。
網路的四種特性
此外,向陽也觀察到網際網路有四樣特性,顯出網路跟紙本的不同。第一點:網路是「自我的媒體」,每個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秀出些什麼,沒人管得著要張貼什麼,無須通過「守門人」審查。
既然大家都在貼文,那麼閱讀者也就是書寫者,大家互相創作也互相分享,因此「讀者╱寫者同一人」為網路的第二特性。
第三是網路有其「流動性」或是「劈腿性」,以部落格為例,它上面有文字、圖片、影音和連結,今天發布的文章隔了好多天還在那裡,而且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連上了網路就可使用和觀看,而且不一定要一板一眼寫篇小說或詩,愛寫什麼就寫什麼,這讓網路有跨時間、空間、媒介、文類的流動。甚至,瀏覽者在點閱網路時也是這樣跨越的,也許這一頁網頁是在台北,下一頁網頁則連到了莫斯科。
第四點則是網路的「革命特質」,聯副文學遊藝場發動各項徵文,是副刊的一種革命;而網路上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各種革命,譬如發動訴諸人類同情心的運動,「我家小貓不見了,請幫忙找」、「發現哪個貧困家庭小孩沒人養,請幫忙」等等,效果經常出乎意料的驚人!
長篇小說會在網路上消失?
網路特性不僅影響了網路文學,也對文學思潮和文本出版產生了影響。孟樊以詩人和詩社為例,早期的詩人會組成一個個詩社,並由詩社帶動現代詩的龐大風潮。之後則是由BBS站的幾個詩板引領風騷,這個新媒體的出現讓年輕詩人在結社上有了不同的方式,雖不見之前那樣新的、廣大的詩╱思潮,但仍有集結性存在。現在以部落格形式呈現的個人化,似乎讓創作變得零散,更不易引起文學運動,這是和以往很不同的地方。
至於創作內容方面,因為即時通的流行,口語化、錯別字等不僅用在即時通的對話中,也常出現於課堂報告和文學創作上。而且為了不斷更新網頁,網路文學的創作趨向快捷。加上綜合了即時通的特性和網頁視覺呈現效果,一頁文章或一句話通常不會太長,這是網路文學的「短」特性。整體而言,網路文學就是有「輕小說」化的傾向,不禁讓孟樊擔心長篇小說會不會在網路上消失?甚至,長此以往,文學的定義可能要改變了。
宇文正則認為,長篇連載的網路小說不少,「長篇小說在網路上消失」的問題是不需要擔心的,重點是品質。但對於這一點,她還是保持樂觀的態度,認為是時機問題,「等到有一天,大部分的文學菁英把他們的精力發揮在網路上時,那就是網路文學成熟的時候了,現在時候當然還不到,但也許不會太久,九○後的孩子,才是跟網路一同成長的。」
網路文學應有網路的「數位特質」
孟樊最後指出,從文學史演變的角度來看,不管悲觀還是樂觀,最終都要接受,因為每個時代有其看待文學的視野,但就算網路文學再怎麼流行,紙本文學也不該偏廢,他更強調,大報的文學獎一定要繼續辦下去。
向陽則提醒大家,網路文學應該有網路的「數位特質」,而不單是「貼文」。他傾向支持須文蔚提出的「數位文學」說,認為網路╱數位文學應該要利用文字、圖像、連結、聲音、影片等多媒體來呈現,但這需要技術和時間,他以自己為例說,曾經為了呈現幾秒鐘的動畫而花了二十個小時來寫程式和製作,這怕是很多人沒耐性去做的。未來網路文學的發展,若能充分運用多媒體特性,將是值得期待的!
※感謝耿彬提供的文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