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這件小事見微知著,從小做起

幼兒園人多手雜?協同教師可以做的五件事

俗話說:「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在角色、身分重疊的工作場域裡,人多有時候常常造成反效果。在師生比115的幼兒園教室裡,兩位老師並不陌生,但主、副輪替的教學默契裡,「輪流教」往往犧牲了「主副協同」的真義;因此,如何能真正做好協同的工作,是人力編制不同於其他學習階段的幼兒園難以捉摸的藝術,更是現場不可或缺重要的小事。

第一件事知其所以然──理解為何要協同?

首先,要能做好協同,必須要先理解「幼兒園為何要有兩個老師」這件事,否則某些教室裡,即使有兩位老師,仍常常出現於教學時間,一位非主教老師去處理行政的情形(此處姑且不論幼兒園現場的行政教學混雜的問題)。真正能專注於教學的現場條件已經很少,更何況許多初任教師還在重整班級經營的徬徨下載浮載沉。在此指的協同,與國小以上階段所稱的協同教學中分工的概念不同,精熟並非幼兒園階段師生比所訴求的目標,而是因為幼兒階段,因為年紀小,不論是生活照顧或是學習上,更需要教師的從旁引導,因此115的師生比,積極上應從教學面來善加運用,而非只是行政人力的補給。

第二件事總有應接不暇時──隨時補位協助

在幼兒階段,教學現場的訊息往返是非常龐雜且快速的,教師必須戰戰兢兢卻又好整以暇地處理每一個在幼兒間產生的問題。如果你看過戶外帶著孩子的新手父母,你就更能感受到將這些孩子集中在同一個空間時,有多麼壯觀了。幼教師沒有三頭六臂,而是具備能夠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時時留意孩子所有外顯行為與內心感受的專業,但這都無法避免有一時半刻需要支援的情形;以課程活動間的轉換為例,下一個活動場地需要先準備,但人卻得在課程之前先與孩子做課前引導,此時,就需要協同教師先至下一個場地布置,或是進行課前引導的協助。而這個補位的前提,是需要兩人對課程內容都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才能做天衣無縫的補位協同。

第三件事一搭一檔、合作無間──分組、搭配的好幫手

幼兒園的教學方式,取決於幼兒學習的特質與課程內容的理解需求,並非大團體的座位形態一直到課程結束,許多需要操作理解或是個別引導的課程活動,常需要以分組的型態來關注到每位孩子的學習特性,這時候,協同老師就身負重任了,因為主教老師真的「分身乏術」,需要另一個人協助帶領分組活動;此外,幼兒園常以戲劇方式來啟動幼兒的想法,這時也需要搭配演對手戲的重要角色,這項工作,也落在協同教師身上。分組教學或戲劇演出,協同老師並非只是充人力而已,而是要跟主教教師合作,理解主教老師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進而做好協同的分組引導角色,這才能夠達到好的教學成效。

第四件事你是我的第三隻眼──補足單向提問的缺失

主教老師畢竟不是萬能,在孩子數量多、個別差異越來越大的現場,同樣拋出一個問題,每個孩子理解的程度不盡相同,此時,協同老師扮演的角色也份外重要;例如,有不容易專心的孩子,需要協同老師伴其左右,輕聲地提醒或是輔助理解,替孩子專注於學習材料本身,甚至是協助觀察孩子的反應,適時移動到個別孩子的身邊提供協助。這個舉動有技巧,必須不影響主教老師的上課節奏,也能適時地在處理完個別孩子後立即抽離現場,整個程序要靜、穩、準才算成功。甚至發現孩子對學習材料有不理解的地方,而這個學習材料的延伸問題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知道的,協同老師也可以主動擔任孩子的發問筒,以孩子的觀點舉手向主教老師提問,補足主教老師單向提問的不足。

第五件事兩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打破盲點,客觀評析

每次課後的教學會議,協同老師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主教老師的教學盲點,也能夠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重新評析並且重現教學現場的真實情況。尤其是真正以孩子為本位的教室裡,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課程的走向。筆者曾將自己的教學現場全程錄影,課後觀看影片時,才驚覺現場所擷取到的訊息之貧乏程度,心裡驚嘆若能重走一遭現場,我不能再錯過如此令人驚艷的表現。影片中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改變與成長,即使是小幼芽,也能讓人讚嘆不已。可以想見父母對孩子的呵護備至,每一個成長都是驚喜,教室裡也是如此,如果說主教老師是母親,協同老師則像是父親的角色,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孩子的學習表現,在會議上提出建議,作為每一次教學實施的參考。

從以上五件事情,即可知道協同教師必須在同一個空間裡,才能隨時補位,做好協助,同時關照到每一個孩子,達到協同教學的最佳化;教育現場繁忙,「人」盡其用這件小事省下來的時間,也才能真正運用在教學這件大事上。

20150723 同步連載至東台灣幼教專業促進協會 雙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天/星期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